蒙古族木质蒙皮雕花马头琴

来源:民族文化宫   作者:博物馆   2018-12-05

现收藏于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的蒙古族木质蒙皮雕花马头琴,是蒙古族的拉弦乐器。该马头琴琴身长112厘米,琴的最宽部位31厘米。琴弓长79.5厘米。1959年民族文化宫建宫之时,从故宫博物馆调拨而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蒙古族人民代表敬献给中央人民政府的礼品。

马头琴是蒙古族传统的拉弦乐器,也是最具蒙古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乐器,由于它的琴杆顶端多用一颗精雕细琢、形象逼真的马头来装饰,故名马头琴。

马头琴,蒙古语称“茂林胡尔”,古称“潮尔”,也作“绰尔”。它诞生于茫茫草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迄今已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马头琴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是由唐、宋时期的拉弦乐器胡琴演变而来。

一说是蒙古牧人为纪念爱马所制。在蒙古族中流传着一则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在广袤而美丽的草原上,有一个牧人饲养着一匹心爱的白马。这匹马死后,牧人很是思念它。有一天牧人在梦里梦到死去的白马对他说,你用我的腿骨作琴柱,头骨作琴筒,尾毛作琴弦和弓弦,制作一把琴吧!于是这个牧人就按照他的梦境制作了一把二弦琴,又在琴柱顶端按自己心爱的马的样子雕刻了一个马头。每当想起自己心爱的白马,他就拉起这把二弦琴来,仿佛那匹马还在身边陪伴着他。久而久之,马头琴得到广大蒙古族人民喜爱,遍及草原。至成吉思汗时代,马头琴已在蒙古草原流行,《成吉思汗箴言》中说“您有抄儿、胡兀儿的美妙乐奏”。

马头琴广为蒙古族人民所喜爱,是蒙古族乐器和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形制、音色无不体现着蒙古民族的性格特点。

民间流行的传统马头琴用两缕马尾为弦,弓弦也是马尾制成。演奏时将琴箱(共鸣箱)置于两膝间,琴头斜向左侧,左手扶琴按弦,右手运弓,演奏方法近似二胡。“马头琴”音色柔和浑厚、悠扬婉转、音量低沉,其低音犹如大提琴一样的音色,坚实有力,别有韵味。马头琴可以演奏双音和泛音,既可以独奏、伴奏,也可以合奏,或者与其他乐器配合进行演奏。传统的马头琴由于受琴弦为马尾所制,音量低弱,音域范围会有所限制,随着历史的推移、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马头琴演奏家们和制作马头琴的工匠们对其制作进行了改革,琴箱(共鸣箱)面由原来蒙马皮、牛皮或羊皮改为蒙蟒皮,琴弦则由原来的马尾改用尼龙丝。革新后的马头琴的音量增强了,音域也扩大了,进一步丰富了马头琴这一乐器的艺术表现力。

马头琴这种特殊造型的乐器,在世界乐器文化宝库中也是非常独特的。其琴首的马头雕刻尤其引人注目,使观者一眼就可以看出它与草原民族的爱马性格密切相关。马头琴琴首的马头可根据不同情调、采用不同手法进行写实或者夸张变形的雕刻,有的甚至雕有三面马头,奇异动人。更让人叹服的是,这些有特别艺术魅力的雕刻,都出自民间艺人之手。

马头琴音质音色特别,对蒙古人的喜怒哀乐及草原生活有极好的表现力,如它能准确生动地表达草原“天苍苍,野茫茫”的辽阔壮美,表达朔风萧瑟、马蹄声疾,也能表达欢快的牧歌、婉转的心事等。马头琴演奏曲调悠扬美妙,令人陶醉。蓝天白云下,当你坐在蒙古包前,闻着草香、花香和奶茶与炊烟的飘香,听着悠扬动听的马头琴声,会激起你对草原、对大自然、对人生的无尽遐想。当一首悠扬的马头琴曲在耳畔响起时,即使聆听者不能置身草原,依然犹如轻拂的春风,会把听者的思绪带到遥远的蒙古高原,眼前呈现出一望无际草原风景。尤其是马头琴曲《万马奔腾》,在琴曲声的陪伴下,辽阔的草原上成千上万匹的马儿在奔腾的场景一下子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蒙古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的草原风格。马头琴由于造型优美独特,琴声悠扬动听,深受海内外观众的喜爱,更是广大蒙古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物,喜爱的程度达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可以说马头琴已成为蒙古族人民,尤其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蒙古族聚居的地方,马头琴都很普及,许多普通牧民都会演奏。

马头琴旋律低沉而又悠扬,低音马头琴音色接近大提琴。马头琴演奏家们在长期演奏的实践中,创造性地采用了半音演奏、拨弦演奏、倒弓、分弓、震弓、连跳弓等演奏技法,使马头琴演奏技巧在创新中不断发展,逐渐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流派,使马头琴的音色表现力更加丰富。现如今,马头琴已从草原走向世界,被世人所接受。外国人称马头琴是“蒙古人的马头琴,草原上的切鲁(大提琴)”。

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马头琴音乐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头琴音色悠扬、醇美,富有草原风格,善于演奏悠长、抒情和富于歌唱性的乐曲。它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如: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悲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欢乐的牧歌等。比较著名的马头琴曲除《万马奔腾》外,还有《嘎达梅林》《草原赞歌》等。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所藏的这把马头琴造型精致、雕刻精美,是一把集蒙古族、藏族、汉族文化于一身的马头琴精品。

该马头琴琴身和琴弓为木质,琴身包括琴杆、弦轴(琴杆上部左右两侧的弦钮)、琴箱(共鸣箱)三部分。琴杆顶部雕有马头,杆身雕刻有佛教符号中的八瑞相,俗称八宝,从上到下分别为宝伞、金鱼、宝瓶、莲花、海螺、吉祥结、胜利幢和法轮;弦轴上有红、黑相间的彩色条纹装饰;琴箱扁平呈梯形,以马皮蒙面,琴箱正面四角各雕刻有蝙蝠图案、正中间是汉字吉祥纹样的“寿”字,形成四个蝙蝠加一个寿字,琴箱侧面则雕刻有蝙蝠和云纹图案。琴弓有绿、黄、黑、红彩色条纹形成螺旋装饰。两组琴弦和弓弦则是用马尾做成。

琴杆上雕饰的八瑞相图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在佛教中八瑞相象征着好运,是吉祥的代表。最初,八瑞相构成了印度早期的一套供物,是国王加冕时获赠的礼品,可能源自前佛教时期。在佛教传统中,象征好运的八瑞相代表释迦牟尼得道时伟大吠陀教众神敬献他的供物。

无论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有八瑞相图,鉴于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我们倾向于认为这把马头琴上的八瑞相图案源于藏传佛教。

八瑞相在藏传佛教的世界中,已经融入到信仰者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他们的生活中,这八个著名的佛教图案随处可见。八瑞相图又称为吉祥八清净、吉祥八宝图案,或称为“八祥瑞”“藏八宝”,藏语称之为“扎西达杰”。藏传佛教寺院和信教群众多以八瑞相图案作为装饰,象征吉祥如意,是传统的吉祥图案。既可装饰佛教圣物,也可装饰世俗物品。在寺院、法器、民居、服装、餐具和生活用品等器物上加以运用,也用泼洒面粉或彩色粉末的方式画在地上以敬迎宗教大德们光临佛门圣地。这把马头琴以八瑞相图案为装饰,一是起到美化作用,二是反映了制作者或者所有者的宗教信仰。

更值得称奇的是,这把马头琴呈扁平梯型的琴箱面上四周雕刻有四只蝙蝠,中心位置是一个汉字吉祥文字的“寿”纹,构成汉族传统文化吉祥纹饰“四蝠(福)捧寿”图。在汉族传统文化中,由于“蝠”与“福”同音双关,所以传统绘画里多以蝙蝠寓“幸福”“福祉”之意。“四蝠(福)捧寿”图在汉族文化里是福、禄、寿、喜、财“五福齐全”的吉祥图案。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蝙蝠就是“福”的象征,这在许多留存古老的建筑以及砖雕、石刻、传统画作中常常可以见到。该琴琴箱侧面也有与蝙蝠有关的吉祥图饰,称为蝙蝠纹。蝙蝠纹也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由于蝙蝠模样奇特,在动物学中属翼手目,不是鸟却会飞翔,称作兽却非四肢奔跑的一种哺乳动物。蝙蝠飞临,即寓意“进福”,希望福气和幸福会像蝙蝠那样自天而降,并以此组成吉祥图案。民间传统的祝福装饰纹样,有单独蝙蝠纹和以蝙蝠纹组合的图案,例如:

一只蝙蝠飞在眼前,称为“福在眼前”;

蝙蝠和马组成,称为“马上得福”;

两只蝙蝠并在一起,寓意“双重福气”;

从盒中飞出五只蝙蝠,表示“福和合”;

童子捉蝙蝠放到瓶中,为“平安五福”;

蝙蝠飞到纸上停留,是“引福归堂”;

五只蝙蝠称“五福临门”等等。

蝙蝠纹样变化也相当丰富,有倒挂蝙蝠、双蝠、四蝠捧福、四蝠捧禄、四蝠捧寿、五蝠等等……

梯形琴箱的侧面则是雕刻有蝙蝠和云纹组合在一起的图案,民间名曰“宏福齐天”。两组图案都是典型的蝙蝠纹吉祥纹样。

一把貌似普通的马头琴,蕴涵有蒙古族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及汉族传统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它既是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也是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生活、和睦相处的象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把心爱的马头琴作为礼品献给中央人民政府,则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拥戴和热爱。


(来源:民族文化宫博物馆 撰稿:王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