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博专委会组织民族与民族地区博物馆“馆长论坛”

来源:民族文化宫   作者:   2019-05-24

近日,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围绕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主题,举办了“社区发展与文化中枢建设——中国民族与民族地区博物馆馆长论坛”。论坛邀请全国民族和民族地区博物馆馆长就民族类博物馆如何适应全球化演变趋势,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文化中枢功能,以及如何使博物馆既成为文化交流的中枢,也成为地方与全球之间互动的中枢等内容展开讨论。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们发延认为: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作为文化的中枢,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一个地区、城市、社区的文化内涵的集中展现和文明程度的标志,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我国博物馆大家庭中重要成员的民族与民族地区博物馆,其传统业务是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民族文物,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展示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成就。它是连接各民族及民族地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其发展需要继承传统、立足现在、拓展未来。

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认为:走向社区,意味着博物馆将回到人类文化的根脉与土壤之中。只有立基于此,博物馆才能获取沟通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力量;与此同时,博物馆也才能获取基于地方文化而与全球进行互动的积极功能。这正是“作为文化中枢”的根本要义。

青海省博物馆馆长董志强认为:文化是一代又一代先民历经岁月洗礼,以生产、生活实践镌刻成的悠久历史、积淀成的深厚文明,而博物馆则是这些文明集中传承和弘扬的机构。在民族聚居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可以在博物馆找到自身发展的历史,进而体验和感悟祖辈们的聪明才智和精神寄托。实现传统与当下的对话,进而展望未知的将来,应是博物馆的重要社会意义所在。

广西民族博物馆副馆长吴伟镔认为: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呼吁关注传统与未来的衔接,聚焦博物馆“文化中枢”的定位。对于民族地区的民族博物馆而言,如何让日渐式微的民族传统在当代重回公众视野、在未来获得发展生机,一直是个需要深入思考、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南宁市博物馆馆长张晓剑认为:博物馆要成为文化中枢,陈列展览虽然还是参与“文化生长”的重要方式,但已经不是唯一手段。文化沙龙、音乐会、对话会、出版物、文创产品等将成为博物馆进行多维度文化交流的有效形式。作为文化中枢,博物馆与社会机构的合作越来越有价值,文化交流与研学活动将突破馆内空间的局限,拓展到社区、学校和企业。

延边博物馆馆长金明华认为:在全球化时代,博物馆成为了文化中枢,成为了广大观众创造、学习、传播、分享、互动的重要平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在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得到凸显。在目前形势下,民族地区博物馆为适应全球化演变趋势、在社区发展中更好地发挥文化中枢功能,应做到以下三点:转变旧观念,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合理利用博物馆资源,积极开展文化服务,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支持和智力支持;找准突破口,积极参与社区经济文化建设。

恩施州博物馆馆长董祖斌认为: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全球化”的加剧,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日益显露。博物馆作为人类社会保存、展示、研究、传播、交流、创新文化的重要机构,其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呈现出“灵活性、适应性、可移动性”的特点,其重要作用发挥得越来越充分,正日益向文化中枢转化。

丽江市博物院院长牛增裕认为:博物馆的主要职责是宣传、展示历史文物和地方民族文化。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作为民族地区的博物馆,在做好研究、展示历史文物的同时,宣传、展示各地民族文化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宣传、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既丰富了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又突出了自身的特色,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力。

红河州博物馆馆长何松涛认为:民族地区的博物馆普遍收藏、研究并陈列展出着当地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多元文化的历史遗存承载物,不少博物馆还是当地的旅游景区,在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文化中枢”作用。

楚雄州博物馆馆长钟仕民则以事实说明了博物馆对社区的影响:自2011年开展以来,流动博物馆共下基层展出200余场次,接待基层观众50万人,发放宣传资料8万多份,足迹遍及全州九县一市,并到中国香港、韩国展览。

近年来,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于每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组织全国民族和民族地区博物馆馆长开展“馆长论坛”活动,以笔谈形式就当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畅抒己见。同时,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还组织报道民族地区的博物馆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的情况。此举不仅促进了广大会员馆的业务交流,也增进了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今年“馆长论坛”的笔谈全文将刊载于《中国民族文博通讯》(2019年第二期)。


(文/徐畅冬)